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带拼音朗读

  • chuán
  • guā
  • zhōu
  •   
  • sòng
  •  
  • wáng
  • ān
  • shí
  • jīng
  • kǒu
  • guā
  • zhōu
  • shuǐ
  • jiān
  •  
  • zhōng
  • shān
  • zhǐ
  • shù
  • chóng
  • shān
  •  
  • chūn
  • fēng
  • yòu
  • 绿
  • jiāng
  • nán
  • àn
  •  
  • míng
  • yuè
  • shí
  • zhào
  • huán
  •  

【译文】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注释】

    1.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2.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3.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4.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5.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6.绿:吹绿,拂绿。
    7.还:回。

【赏析】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次句“钟山只隔万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佑四年(1037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把“万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入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万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这是因为:一、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这就写出了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二、本句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春风”实指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这种心情,用“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三、“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上政治斗争的尖锐复杂,对于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产生重里的顾虑。变法图强,遐希翟契是他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吟咏情性,是他的生活理想。由于变法遇到强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维《送别》:“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都是把草绿与思归联系在一起的。本句暗暗融入了前人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这种心愿,至结句始明白揭出。
    毋庸讳言,用绿字描写春风,唐人不乏其例。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晴听新莺百啭歌》:“春风已绿瀛洲草,紫段红楼觉春好。”丘为《题农父庐舍》:“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温庭筠《敬答李先生》:“绿昏晴气春风岸,红漾轻轮野水天”,常建的《闲斋卧雨行药至山管稍次湖庭》:“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等,都为王安石提供了借鉴,但从表现思想感情的深度来说,上述数例,而“山门”“山”“草”皆可绿,而江南岸的绿却是颇有动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从时间上说,已是夜晚。诗人回望既久,不觉红日西沉,皓月初上。隔岸的景物虽然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之中,而对钟山的依恋却愈益加深。他相信自己投老山林,终将有日,故结尾以设问句式表达了这一想法。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封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宋徽宗时追封为舒王。故世人又称王荆公、舒王。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今传《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辨析】

    《泊船瓜洲》一诗,是宋代王安石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全诗句句入韵,作者对于诗中“绿”字的推敲锤炼已传为美谈。但对于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字的读音有些读不准,在此试为大家辨其读音,权作和大家一起讨论交流。
     (一)单从字义上看。“间”字可以读做jiàn,理解为“间隔”的间,意即“‘一水’间隔”,如果强解为此,亦可,但从全诗意境看,不妥,下文再谈。
     同时,“间”还可以理解为“一定的时间或空间里”,或者“一会儿”(殷敬顺《释文》:间,少时也),读jiān,意即“走过‘一水’的工夫”或“只有‘一水’的路程”(这种说法类此我们今天“一袋烟的工夫”或者“刹那间,如何如何”),“一水”在这里应该理解为长江此岸到彼岸的最短的直线距离,这也可以从京口(今江苏镇江临江处)和瓜洲(今江苏邗江县南临江处)的地理位置上看出。那么这句诗便可以翻译为:“我从京口到瓜洲只乘船横渡了一条江的工夫就到了”,或者“我从京口到瓜洲只乘船横渡了一条江的距离就到了”。
     (二)从全诗意境考察。翻看权威宋诗工具书《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对于此诗的鉴赏文字,文中赏析“一水间”的时候说:“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以愉快的笔调写他(王安石)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一水间’三字,形容船行迅疾,顷刻就到。”这段鉴赏文字虽然没有具体说明“间”字的读音,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赏析的作者认为王安石在首句中想表达的是愉快的心情和此岸到彼岸用时短暂,细加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是说“京口到瓜洲之间只有‘一水’的距离”,“路途短暂”且“心情愉悦”。如果解释为“中间隔着一条水”,整句诗意就不同了,试比较两种读音的翻译:1.读 jiān, “我从京口到瓜洲只乘船横渡了一条江的工夫就到了”,或“我从京口到瓜洲只乘船横渡了一条江的距离就到了”;2. 读jiàn,“京口和瓜洲之间隔着一条江啊”或“京口和瓜洲之间有一条长江间隔着啊”。其中意境大家可细细品味,后者如何能体现出诗人愉悦之情和用时短暂?并且诗人要是想说“京口和瓜洲之间间隔着一条江”的这种纯粹地理性描述的话,似也无甚意义。
     (三)从诗歌的平仄韵律上来考察。诗词的格律知识不是三言两语便可说清,在此删繁就简,我们先弄清平仄、古汉语四声,以及它们跟现代汉语读音的关系,再比照律绝的固定平仄格式来套用即可。
     古汉语四声分“平、上(shǎng)、去、入”,其中的“平”就是平仄中的平,“上、去、入”是平仄中的仄。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古代汉语的“平”分化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即汉语拼音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古汉语的“上”对应汉语拼音第三声、“去”对应汉语拼音第四声;古汉语的“入”在现代汉语已经分化到汉语拼音的四个声调中去了,已经不存在了。所以综上简言之,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知道了基本的平仄知识,我们再来考察这首诗的每字平仄:
     京口瓜洲一水间——平仄平平仄仄(?平或仄)
     钟山只隔数重山——平平仄仄仄平平
     春风又绿江南岸——平平仄仄平平仄
     明月何时照我还——平仄平平仄仄平
     其中“间”字读jiān,便是平(阴平),读jiàn,便是仄(去)。(“隔”在古代属于入声,是仄。)
     我们再来看看七言绝句的两种平仄格式: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这两种平仄格式参见王力的《诗词格律》,字外有括号的,表示可平可仄。)
     所以对照本诗与七绝的平仄格式不难发现,这首七言绝句属于上述中的仄起式的一般式,直接看仄起式首句最后一字的平仄,即可知“间”字在诗中应为平声,即读阴平jiān。
     最后结论:体会诗人心情和全诗意境,再看七绝的格律,可以认定“间”字读音为jiān。

【记录】

    V1.3  20180301 王悦老师微调音频与诗句同步
    V1.2  20180210 李肖老师修正赏析内容
    V1.1  20180128 王悦老师完成文章审校
    V1.0  20171229 完成音频制作及文章初稿

【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