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点击文中汉字,查看汉语意思 | 微信公众号:小学生古诗文诵读

  • dìnɡ
  • fēnɡ
  •  
  • tīnɡ
  • chuān穿
  • lín
  • shēnɡ
  •   
  • sònɡ
  •  
  • shì
  •   
  •   
  • sān
  • yuè
  •  ,
  • shā
  • dào
  • zhōnɡ
  •  
  • xiān
  •  ,
  • tónɡ
  • xíng
  • jiē
  • lánɡ
  • bèi
  •  ,
  • jué
  •  ,
  • ér
  • suì
  • qínɡ
  •  ,
  • ɡù
  • zuò
  •  
  •   
  •   
  • tīnɡ
  • chuān穿
  • lín
  • shēnɡ
  •  ,
  • fánɡ
  • yín
  • xiào
  • qiě
  • xínɡ
  •  
  • zhú
  • zhànɡ
  • mánɡ
  • xié
  • qīnɡ
  • shènɡ
  •  ,
  • shuí
  •  
  • suō
  • yān
  • rèn
  • pínɡ
  • shēnɡ
  •  
  •   
  •   
  • liào
  • qiào
  • chūn
  • fēnɡ
  • chuī
  • jiǔ
  • xǐnɡ
  •  ,
  • wēi
  • lěnɡ
  •  ,
  • shān
  • tóu
  • xié
  • zhào
  • què
  • xiānɡ
  • yínɡ
  •  
  • huí
  • shǒu
  • xiànɡ
  • lái
  • xiāo
  • chù
  •  ,
  • ɡuī
  •  ,
  • fēnɡ
  • qínɡ
  •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注释

    定风波:词牌名。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放声吟咏。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赏析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里当然不是写实,而是继续写自己当时的心态。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这里还隐含了两种生活的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在历经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竹杖”、“芒鞋”是苏轼用来表达平民生活的重要意象,在其诗词中经常使用,如《初入庐山》:“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东坡》:“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寓居定惠院》:“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尽管苏轼是一位士人和官员,但却是一个平民艺术家,常常深入民间,并过着平民般的生活。“竹杖芒鞋”就是苏东坡典型的平民形象,也是其平民人格的真实写照。
    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而苏轼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对于这种生活,他进一步激励自己:“谁怕?”意思是说,我不怕这种艰辛和磨难。这是一句反问句,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为什么要强调这种生活态度呢?因为对于苏轼,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态度,所以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中,实际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这一句简直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当他被贬到海南岛,仍能够写出“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心灵纯净的句子。对于“一蓑烟雨”这样的意象,苏轼是非常喜爱的。他对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渔父》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样的句子极为赞赏,恨其曲调不传,并将其改为《浣溪沙》中句子(“自庇一身轻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入歌。
    我们再看词的下阕,下阕转到写雨后的情景和感受。“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里描绘了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些些的暖意。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法吗?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当你对人生的这种辩证法有了了悟之后,就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会在微冷的醒觉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线希望。“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观照,是一种通观,是苏轼经历磨难和打击之后,在灵魂上的升华。苏轼在他的另两句诗中,也表达这种思想:“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意谓凄风苦雨之后也终会放晴的。
    其实以上三句表达的还只是一种儒家的境界,这是一种入世的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苏轼进一步彻悟人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归去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这里苏轼进入到了佛教所说的“无差别境界”。在佛教看来,“万法惟心所现”,世界的一切物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如果心静,世界自然清静。其实世界万物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我们有了分别心才有了世界万象。如果我们内心进入到了无差别的境界,世界万物哪有什么分别呢?因此佛教劝人“无执”,一切都不要执着,不要被外物所系缚。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谓“宠辱不惊”。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归去之后(可理解心灵的皈依),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都微不足道。他在此劝人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这看来似乎有些唯心的色彩了,其实这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种了悟宇宙、人生之后的大超越。这也反映出了苏轼的人格境界,应该说苏轼的一生基本上达到了这一境界。晚年他流放到海南岛后,又把这三句稍一改,写入了另一首诗《独觉》:“潇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可见,苏轼是以此来磨砺自己的人格境界,并贯穿在他一生的生命历程之中。全词以这样充满哲理的句子收尾,韵味无穷,令人深思。

苏轼 苏东坡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

  • měi
  • rén
  •  
  • fēnɡ
  • huí
  • xiǎo
  • yuàn
  • tínɡ
  • 绿
  •   
  • dài
  •  
  •   
  •   
  • fēnɡ
  • huí
  • xiǎo
  • yuàn
  • tínɡ
  • 绿
  •  ,
  • liǔ
  • yǎn
  • chūn
  • xiānɡ
  •  
  • pínɡ
  • lán
  • bàn
  • yán
  •  ,
  • jiù
  • zhú
  • shēnɡ
  • xīn
  • yuè
  • dānɡ
  • nián
  •  
  •   
  •   
  • shēnɡ
  • ɡē
  • wèi
  • sàn
  • zūn
  • léi
  • zài
  •  ,
  • chí
  • miàn
  • bīnɡ
  • chū
  • jiě
  •  
  • zhú
  • mínɡ
  • xiānɡ
  • àn
  • huà
  • tánɡ
  • shēn
  •  ,
  • mǎn
  • bìn
  • qīnɡ
  • shuānɡ
  • cán
  • xuě
  • nán
  • rèn
  •  
  • zhè
  • ɡū
  • tiān
  •  
  • yǒu
  • zhī
  • qiū
  • tiáo
  • suǒ
  • jiàn
  •   
  • sònɡ
  •  
  • jiānɡ
  • kuí
  •   
  •   
  • jīnɡ
  • luò
  • fēnɡ
  • liú
  • jué
  • dài
  • rén
  •  ,
  • yīn
  • fēnɡ
  • luò
  • jīn
  •  
  • lónɡ
  • xié
  • qiǎn
  • chū
  • tóu
  •  ,
  • zhī
  • shì
  • línɡ
  • piāo
  • miǎo
  • shēn
  •  
  •   
  •   
  • hónɡ
  • zhà
  • xiào
  •  ,
  • 绿
  • cháng
  • pín
  •  ,
  • shuí
  • tónɡ
  • lián
  • chūn
  •  
  • yuān
  • yānɡ
  • 宿
  • cénɡ
  • ɡuàn
  •  ,
  • huà
  • zuò
  • 西
  • lóu
  • yún
  •  
  • lán
  • línɡ
  • wánɡ
  •  
  • bǐnɡ
  • sònɡ
  • chūn
  •   
  • sònɡ
  •  
  • liú
  • chén
  • wēnɡ
  •   
  •   
  • sònɡ
  • chūn
  •  ,
  • chūn
  • rén
  • jiān
  •  
  • qiū
  • qiān
  • wài
  •  ,
  • fānɡ
  • cǎo
  • lián
  • tiān
  •  ,
  • shuí
  • qiǎn
  • fēnɡ
  • shā
  • àn
  • nán
  •  
  • shèn
  •  ,
  • màn
  • hǎi
  • mén
  • fēi
  •  
  • luàn
  • ɡuò
  •  ,
  • dǒu
  • zhuǎn
  • chénɡ
  • huānɡ
  •  ,
  • jiàn
  • lái
  • shí
  • shì
  • dēnɡ
  • chù
  •  
  •   
  •   
  • chūn
  •  ,
  • shuí
  • zuì
  •  
  • dàn
  • jiàn
  • yàn
  • shěn
  • biān
  •  ,
  • liánɡ
  • yàn
  • zhǔ
  •  
  • juān
  • shēnɡ
  • cháng
  • mén
  •  
  • xiǎnɡ
  • shù
  • diāo
  •  ,
  • lèi
  • pán
  •  
  • xián
  • yánɡ
  • sònɡ
  • huí
  • ɡù
  •  ,
  • xié
  • wèi
  • nénɡ
  •  
  •   
  •   
  • chūn
  •  ,
  • shànɡ
  • lái
  • fǒu
  •  
  • zhènɡ
  • jiānɡ
  • lìnɡ
  • hèn
  • bié
  •  ,
  • xìn
  • chóu
  •  
  •  
  • èr
  • rén
  • jiē
  • běi
  •  。)
  • jìn
  • fēnɡ
  •  
  • tàn
  • shén
  • yóu
  • ɡù
  • ɡuó
  •  ,
  • huā
  • qián
  •  
  • rén
  • shēnɡ
  • liú
  • luò
  •  ,
  • ɡù
  •  ,
  • ɡònɡ
  •  
  • mán
  •  
  • rén
  • rén
  • jìn
  • shuō
  • jiānɡ
  • nán
  • hǎo
  •   
  • tánɡ
  •  
  • wéi
  • zhuānɡ
  •   
  •   
  • rén
  • rén
  • jìn
  • shuō
  • jiānɡ
  • nán
  • hǎo
  •  ,
  • yóu
  • rén
  • zhǐ
  • jiānɡ
  • nán
  • lǎo
  •  
  • chūn
  • shuǐ
  • tiān
  •  ,
  • huà
  • chuán
  • tīnɡ
  • mián
  •  
  •   
  •   
  • biān
  • rén
  • yuè
  •  ,
  • hào
  • wàn
  • nínɡ
  • shuānɡ
  • xuě
  •  
  • wèi
  • lǎo
  • huán
  • xiānɡ
  •  ,
  • huán
  • xiānɡ
  • duàn
  • chánɡ
  •  
  • lín
  • línɡ
  •  
  • hán
  • chán
  • qiè
  •   
  • sònɡ
  •  
  • liǔ
  • yǒnɡ
  •   
  •   
  • hán
  • chán
  • qiè
  •  ,
  • duì
  • chánɡ
  • tínɡ
  • wǎn
  •  ,
  • zhòu
  • chū
  • xiē
  •  
  • mén
  • zhànɡ
  • yǐn
  •  ,
  • liú
  • liàn
  • chù
  •  ,
  • lán
  • zhōu
  • cuī
  •  
  • zhí
  • shǒu
  • xiānɡ
  • kàn
  • lèi
  • yǎn
  •  ,
  • jìnɡ
  • nínɡ
  •  
  • niàn
  •  ,
  • qiān
  • yān
  •  ,
  • ǎi
  • chén
  • chén
  • chǔ
  • tiān
  • kuò
  •  
  •   
  •   
  • duō
  • qínɡ
  • ɡǔ
  • shānɡ
  • bié
  •  ,
  • ɡènɡ
  • kān
  •  ,
  • lěnɡ
  • luò
  • qīnɡ
  • qiū
  • jié
  •  
  • jīn
  • xiāo
  • jiǔ
  • xǐnɡ
  • chù
  •  
  • yánɡ
  • liǔ
  • àn
  •  ,
  • xiǎo
  • fēnɡ
  • cán
  • yuè
  •  
  • jīnɡ
  • nián
  •  ,
  • yīnɡ
  • shì
  • liánɡ
  • chén
  • hǎo
  • jǐnɡ
  • shè
  •  
  • biàn便
  • zònɡ
  • yǒu
  • qiān
  • zhǒnɡ
  • fēnɡ
  • qínɡ
  •  ,
  • ɡènɡ
  • rén
  • shuō
  •  
作者:
百家姓 白居易 班固 鲍照 北朝民歌 蔡伸 曹操 曹丕 曹勋 曹植 曹组 曾觌 岑参 常建 晁补之 陈东甫 程垓 陈亮 陈陶 陈与义 陈子昂 崔颢 崔曙 崔涂 戴复古 戴叔伦 杜甫 杜牧 杜秋娘 杜审言 杜荀鹤 范成大 房舜卿 方岳 范仲淹 冯延巳 高鼎 高适 龚自珍 归有光 顾况 顾夐 韩翃 韩疁 韩偓 韩愈 韩元吉 韩缜 贺知章 贺铸 侯蒙 皇甫冉 皇甫松 黄公绍 黄机 黄裳 黄升 黄庭坚 黄孝迈 胡令能 贾岛 蒋捷 姜夔 蒋氏女 皎然 贾谊 金昌绪 纪昀 孔子 寇准 李白 李重元 郦道元 李端 列子 李好古 李贺 李璟 李隆基 李密 林逋 林升 李频 李颀 李峤 李清照 李商隐 李绅 李斯 刘长卿 刘辰翁 刘方平 刘过 刘克庄 刘昚虚 刘义庆 柳永 刘禹锡 刘桢 柳中庸 柳宗元 李珣 李益 李煜 李元膺 李之仪 卢炳 卢纶 骆宾王 罗隐 陆游 卢祖皋 吕本中 吕不韦 马戴 毛滂 毛诗 马致远 孟浩然 孟郊 孟子 纳兰性德 牛峤 牛希济 欧阳修 潘阆 裴迪 蒲松龄 钱起 秦观 秦韬玉 秋瑾 丘为 权德舆 屈原 沈佺期 史达祖 诗经 石孝友 时彦 司空曙 司马光 司马迁 宋濂 宋祁 宋之问 宋自逊 孙光宪 苏轼 苏洵 唐婉 谭嗣同 陶渊明 王安国 王安石 王勃 王昌龄 王观 王翰 王建 王冕 王磐 王雱 王清惠 王实甫 王湾 王维 王羲之 王炎 王应麟 王禹偁 汪藻 王之涣 万俟咏 魏学洢 韦应物 魏征 韦庄 翁卷 文及翁 文天祥 温庭筠 吴均 吴潜 吴文英 向子諲 小古文 萧统 夏完淳 西鄙人 谢逸 辛弃疾 徐昌图 薛逢 薛昭蕴 许浑 荀子 杨万里 杨无咎 晏几道 严仁 严蕊 晏殊 姚鼐 叶梦得 叶清臣 叶绍翁 佚名 元结 袁枚 袁去华 元稹 岳飞 乐府诗集 俞国宝 于谦 曾几 礼记 张泌 张昪 张祜 张继 张籍 张九龄 张耒 张抡 张乔 张若虚 张舜民 战国策 张先 张孝祥 张旭 张炎 张养浩 张元干 张志和 赵佶 赵师秀 赵长卿 郑畋 郑燮 钟嵘 仲殊 周邦彦 周敦颐 周兴嗣 周紫芝 庄子 朱敦儒 朱服 诸葛亮 朱庆馀 朱淑真 朱熹 左丘明 左传 祖咏
展开

让金钱为有意义的事出一份力:立即捐助 >>

苏轼 苏东坡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
共发表 20 篇

作者诗文

阅读更多内容,狠戳这里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小学生古诗文诵读

锐智精品

捐助本站